院士领衔聚临沧 共绘高原农业新景
嘉华酒店展古韵传承边疆文化脉络
【世界华人周刊、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首席记者李庆峡云南昆明深度报道】2025年8月16日,云南临沧迎来了一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盛会,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“科技赋能产业 开放链接世界”成为云南临沧的热词——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(临沧)专题活动在此盛大开幕。约400位院士、顶尖专家、企业家及业界代表齐聚,不仅为临沧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搭建高端桥梁,更按下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“加速键”。
作为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核心环节,本次专题活动依托论坛资源优势,以“1场开幕式+多场主旨报告+2场平行活动+5场行业专场+非遗展示+产品展览+实地考察”的多元架构,打造出一场“干货密集、亮点纷呈”的产业交流盛宴,让科研智慧与产业需求实现深度对话、精准对接。
开幕式现场星光熠熠,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(北京大学原校长、腾冲科学家论坛联合主席)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(中国工程院副院长)、俄罗斯工程外籍院士潘灿平(中国农业大学教授)等“最强大脑”亲临。他们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前沿成果与未来趋势分享洞见,既为临沧产业发展把脉定向,更给全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。
主旨报告落幕后,两场平行活动(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”“开放合作”)与五场行业专场(茶叶、咖啡,坚果、核桃,生物医药,外贸经济,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)接力推进。各方紧扣临沧“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”的核心瓶颈,结合其丰富的高原农业资源与沿边区位优势,通过政产学研深度研讨、企业务实交流,让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”的路径愈发清晰。
活动现场不仅有“思想碰撞”,更有“临沧魅力”的沉浸式呈现:精制茶、坚果、咖啡、生物药材等高原好物集中亮相,佤族、傣族等少数民族非遗作品尽显文化风情,让嘉宾直观感受临沧的“农产实力”与“文化活力”。此外,嘉宾们还深入双江、凤庆、耿马、镇康等地,实地考察茶咖产业长势与口岸经济活力,亲身触摸临沧农业升级与对外开放的“鲜活脉搏”。
此次活动既是临沧农业转型升级的“创新跳板”,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“新动能”。未来,各方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践行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
共享”发展理念,深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,为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“临沧力量”与“中国方案”。
在盛会的背后,临沧嘉华酒店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酒店以“茶马古道栖心之所”为定位,将驼铃纹饰、马帮意象等元素融入空间设计,再现了古道驿站的意境,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个兼具高端品质与文化氛围,让嘉宾们倍感亲切。酒店坐落于普洱茶源之乡临沧,以千年茶马古道为设计灵感,将驼铃纹饰、马帮意象、茶仓风情融入空
间细节,步入其中仿佛踏上时光之旅——静谧茶室氤氲普洱陈香,雅致客房与公共区域以古
朴材质、温润色调再现古道驿站意境,打造出“既是高端下榻地,更是沉浸式文化驿站”的独特体验。
据悉,临沧嘉华酒店的设计出自香港极度空间设计,由创意总监林锋(Felix Lin)操刀。作为德国包豪斯大学建筑系硕士、中国高端酒店终身荣誉设计师,林锋深耕设计领域多年,荣获全球近百项重量级大奖,曾服务合作服务单位,腾讯、华为、万豪、温德姆、同程艺龙、锦江等知名,此次以“艺术空间设计魔法师”的匠心,让酒店成为临沧“古今交汇”的文化符号,为嘉宾开启“茶香萦绕、马蹄余韵”的难忘旅程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临沧这片土地上,不仅有当下科技与农业融合的创新发展,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军人情怀。曾几何时,1969年11月云南边防部队大换防,周金城等军人来到临沧。周金城在担任宣传干事期间,曾有过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难忘经历,他曾答应与一位后勤部队的营教导员合作创作“班洪事件”的电影文学剧本,虽因工作调动未能完成,但那段经历却成为了他记忆中的一部分。
1971年3月,周金城留影于镇康县南伞镇“边防红色堡垒三连”防区国境线界碑旁。1978年8月,周金城调任新华社昆明军区记者。不久,即作为新华社派往13军的随军记者,渡过红河,在越南作战地报道。其报道文章广载各大传媒。因战地报道成绩显著,荣记三等功一次。记者立功,难得少有。
后来,他又在临
沧边防军分区宣传科任新闻报道组长时,以“边防红色堡垒三连”的故事为素材,创作了长篇小说《边防前哨》,展现了军民联防保边疆的故事以及边防战士与傣族少女的苦恋,为临沧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军人色彩。
此次专题活动既是临沧农业转型升级的“创新跳板”,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。未来,各方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继续践行新发展理念,深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,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“临沧力量”与“中国方案” 。